1936年3月出生,辽宁省西丰县人,满族。1956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俄文系,1956年至1996年在东北师范大学外语系任教,1985年晋升为副教授,1991年晋升为教授。2001、2003年获吉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2004年获吉林省老有所成贡献奖。现任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董事长、法人代表;吉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院长、法人代表;吉林国际语言文化学院院长、董事长、法人代表;
创业经历
1988年,作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先行者,他敏锐地感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难以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他以振兴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为己任,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胆识,开始民办教育的历程,创办了吉林省对外语言文化交流中心。
1991年,在吉林省对外语言文化交流中心的基础上创立了吉林国际语言文化学院。
2001年,在吉林国际语言文化学院基础上创办了吉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
2004年,创办了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人文学院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独立学院。
2009年起,他不顾年迈体弱和病痛,带着一种共产党员的强烈意识,亲自赴丹麦、日本、新加坡等进行考察调研,了解国内外福祉事业现状和未来发展情况。经过考察论证,
2010年6月,他在学校创设了福祉研究所,组织专家学者对国内社会福祉现状及人才培养模式、老年福祉政策法规等进行研究。
2010年9月,汇集学校优势资源,创办了福祉学院,形成了一个集本科教育、科研、老年健康产业开发、社会养老服务业高端人才培养和认证教育为一体的优秀教学科研群。
2015年底学校“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集群”被批准为首批吉林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已成为吉林省乃至全国福祉养老事业发展的“智囊团”、“思想库”和“人才输送基地”。
2016年3月,创办“吉林省福祉技师学院”
人物经历
穆树源教授是在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开始着创业历程的。他52岁创办民办高等教育。1994年在58岁的时候患了淋巴癌。2004年在创办东北师大人文学院的过程中,又患上了股骨头坏死,他没有被病魔吓倒,拄着拐杖坚持工作。2015年,80岁的他股骨头手术后,病未痊愈,就来到学校主持工作。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八旬老人,他忘我工作,从来没有节假日休息日,始终为学校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殚精竭虑,按照党和人民的需要,勾画着学校的美好蓝图,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影响不断提升。如今他虽已耄耋之年,并没有放弃对党的教育事业和老年福祉教育事业的热爱。正是基于这种无私奉献、奋斗不止的精神,推动了学校的快速发展。学校拥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省高校“十二五”本科特色专业、省教学改革建设试点专业、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被省教育厅认定为“国家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项目承担院校,是全省惟一承担“国培计划”的独立学院。2009年起,学校先后与东北师范大学等5所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他正在主持制定学校“十三五”规划,提出通过十年建设,创办具有中国特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人文福祉大学。
获奖记录
1988年10月,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民办高等教育委员会“民办高等教育创业奖”
2001年9月,吉林省人事厅、教育厅“优秀教育工作者”
2004年8月,经“吉林省情网”评审,载入“吉林名人馆”
2004年9月,吉林省人事厅、教育厅“优秀教育工作者”
2005年7月,长春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2005年12月,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组织部、统战部“吉林省第二届创业先锋”
2007年9月,吉林省人事厅、教育厅“全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
200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2011年6月,中国民办教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先进个人”
2012年6月,中共吉林省高校工委“优秀共产党员”
2012年10月,全国第九届民办教育研讨会、“《中国民办教育》办刊20周年突出贡献奖”
2014年12月,中国老教授协会授予“开拓进取 老有所为” 先进个人
2016年6月,中共吉林省高校工委“优秀共产党员标兵”
2016年7月,中共吉林省委“优秀共产党员”
人物评价
成功的经历——饱受苦难的童年,激情燃烧的少年,磨难连连的青年,辉煌创业的壮年和老年。
人格的魅力——有同情心、爱心、心肠特好;为人厚道,能容人、不刻薄;待人真诚,不虚伪、不骄傲。
成功的基石——敢想敢干、胆识过人;不忘初心、永不停步;广交朋友、用之办学;成功教育、激励自信;二梦福祉、老马奋蹄。